尊重环境
Respect
继“西藏垃圾问题”刷屏网络后,中国又一个朋友圈打卡胜地——茶卡盐湖,因为垃圾问题登上了热搜。
这片被誉为中国“天空之镜”的盐湖,在旅游旺季已然变成“垃圾场”。
▲图片来自网络
据统计,旅游巅峰时期一天能清理出12吨垃圾。
其中大部分都是游客进入盐湖穿着的塑料鞋套。而安放在盐湖边的大喇叭,一直在不停播放着“禁止下湖,请将垃圾放在垃圾箱内”的广播。
看起来,无一人响应。
垃圾问题,几乎每个月都要被提及一次。所有人都知道这样不好,都知道要保护环境,那为什么像茶卡盐湖这样的情况,还是屡屡登上热搜呢?
在这片距离陆地2000公里的荒岛上,Chris Jordan 拿起剪刀,小心剪开一只小鸟的肚子。
它早已死去,细碎的茸毛随着海风微微摆动。
Chris 想要弄清楚它的死因。因为在这片岛上,他看到了数以万计死去的信天翁幼鸟。
一片、两片、三片……
他小心数着从小鸟肚子里掏出的塑料制品,慢慢地就在小鸟身边摆满了一圈。
▲来源:www.albatrossthefilm.com
这些被小鸟误吞下去的塑料,
在胃里无法消化,无法排出,
最终会导致小鸟因为脱水、
饥饿、胃穿孔而死。
而以这种恐怖方式死去的小鸟,
在这座人迹罕至的岛屿上,
竟然多达数十万只。
▲来源:www.albatrossthefilm.com
一只只死去的信天翁,
肚子里充斥着大量令它们致死的塑料垃圾。
打火机、瓶盖、塑料片、牙刷柄……
这两张照片,是不是有光友觉得很熟悉?
它们都出自美国著名的
环保摄影师Chris Jordan之手。
▲摄影师在小岛上拍摄照片
Chris 出生于一个艺术世家,本是法律学出身,却在从事了十几年的律师生涯后,毅然辞职成为一名全职摄影师。
但和其他摄影师不同,Chris 不拍美美的风景,不拍人物,而是把镜头对准了垃圾。
用影像的力量记录最真实的环境污染问题,批判当下的消费主义。
▲来源:www.albatrossthefilm.com
来到茫茫太平洋上这座人迹罕至的岛屿,他早有心理准备。
但从踏上小岛的那刻起,他还是被震撼的说不出任何话来。
数以万计的信天翁在这里繁衍、生存,这种体长可达1米4的白色大鸟,在岸上看起来十分地温顺。
它们披着灰色茸毛的幼崽,看上去,也是非常天真活泼了。
但满地毛茸茸幼崽带来的兴奋感还未升起,
便被他们身旁的垃圾浇了个透心凉。
一眼看过去,竟有点分不清
哪些是鸟,哪些是垃圾。
▲来源:www.albatrossthefilm.com
走的越远,Chris的心越沉重。
因为他看到的,
还有数也数不清的幼鸟尸体。
有些已经高度腐烂,
露出肚子里满满当当的塑料垃圾。
▲来源:www.albatrossthefilm.com
有些奄奄一息,
不停张开的嘴里,
似乎要呼喊些什么,
却一点声音也发不出来。
▲来源:www.albatrossthefilm.com
究竟这些生活垃圾是如何
到达罕有人迹的中途岛呢?
原来,是鸟妈妈们。
再深究,原来是我们。
▲来源:www.albatrossthefilm.com
鸟妈妈给宝宝的食物里,就有塑料垃圾。
海洋垃圾问题,早已演变成一场灾难。
去年,英国LADbible网站和塑料海洋基金会合作发起海洋保护行动,向联合国申请要求承认太平洋垃圾带上的垃圾岛(指的是太平洋与夏威夷海岸交界地带附近堆满了垃圾的一大片区域,已经达到了约一个法国领土的大小)为世界上第196个主权国家。
他们不仅在网上招募了数十万支持者,还为这个国家设计了国旗、护照、邮票等等。
一个垃圾组成的地方,大得像一个国家,如此荒诞而真实。
太平洋垃圾带,黄色部分都是垃圾。
▲为垃圾建国,图片来自hococonnect
而信天翁在为嗷嗷待哺的小宝宝们觅食的时候,经常会错误地把这些塑料垃圾当成食物带回去喂给幼鸟。
吃了塑料垃圾的幼鸟,幸运地可能会吐出来。
但更多的,会因为吞食了塑料垃圾而死。
Chris带着团队,一次次来到这里,跪在鸟儿的尸体前,拍下了最真实的画面。
后来,他们把鸟儿肚子里的塑料摊开,再拍了一组照片。
几乎每只幼鸟的肚子里,都能数出70-100片垃圾。
有钓鱼用的浮漂、有塑料盖、塑料瓶、牙刷、吸管、塑料管……有些大块的塑料,简直都不敢想象它们是怎么进到鸟儿肚子里的。
▲来源:www.albatrossthefilm.com
这些照片在网上传播后,引起了非常大的反响。
有人因为这些照片,决定不再使用塑料制品,有人加入公益组织,一起为垃圾清理做贡献。
但也有人质疑,这些垃圾是不是Chris他们塞到鸟儿肚子里的?
他没做太多辩解,只是把一段视频传到网络上。在视频里,他亲自解剖了一只幼鸟的尸体,从胃里取出一块又一块的塑料制品。
在TED演讲上,Chris 说这些照片不仅是对事实的记录,同时也是一面镜子。
这面残酷的镜子折射的是人类的消费主义和人们在面对工业增长失控情况下的集体疏忽。
人类总以为自己是万物之灵,无所不能。
其实,我们正如这些误食垃圾死去的鸟儿一样,已经失去了分辨是非的能力。
我们已经分不清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坏的?
▲来源:www.albatrossthefilm.com
Chris 为此专门建立了一个网站:http://www.midwayjourney.com/,记录了他和他的团队在太平洋深处的探险和心灵之旅。
他也希望能有更多的摄影师加入到它们的队列中。
▲来源:www.albatrossthefilm.com
除了拍摄信天翁,Chris还以独特的组合并重现的方式拍摄了一组名为“Running the Numbers”的照片,用一副平静而美好的画,展现了生活最惊人的真相。
这是一幅日本最著名的画——神奈川冲浪里,只是它不是画上去的,而是由240万片从太平洋收集来的塑料碎片拼出来的。
根据测算,全球每小时约有将近240万磅塑料被扔入大海。
▲来源:http://i.mtime.com
这是用塑料袋拼出的海洋。
在美国,
每5秒就有60000个塑料袋被用掉。
这是画家Seurat的名画
《大碗岛星期天的下午》,
由106000个易拉罐组成。
在美国,
每半小时有相同数量的易拉罐被使用。
▲来源:http://i.mtime.com
这是166000个快递包裹填充物,
相当于美国由飞机每小时运送的隔夜包裹数量。
▲来源:http://i.mtime.com
这是由100万只塑料杯构成的画。
这也是美国航班每6小时消耗的塑料杯数量。
▲来源:http://i.mtime.com
这一切,仅仅只是美国的数据。
我想,在人口基数更为庞大,快递业发展更为迅猛的中国,这些数字,只会多不会少。
前些天,一位印度摄影师拍摄的一组垃圾照片,同样在网上引发了不小的轰动。
在一片垃圾的海洋里,摄影师拉着一位美丽女孩的手,拍下了她回头的一幕。这本是风靡网络的一组情侣拍照姿势,但在这张照片里,只看出茫然、无奈和可怕。
▲来源:www.ansll.com
如果告诉你,
这里并不是什么垃圾填埋场,
而是印度最著名的海滩景区——Juhu海滩,
旁边就是居民区,
你会怎么想?
▲来源:www.ansll.com
如果再告诉你,
2年前,这里的居民曾发起
一场轰轰烈烈的“净滩活动”,
清理后的海滩是这样的,
你怎么想?
▲来源:www.ansll.com
那再告诉你,
从碧海蓝天的沙滩景区到“垃圾场”,
只需要一个浪头,
你还会怎么想?
▲来源:www.ansll.com
垃圾问题真的不是一个“我这里很干净,关我什么事”的个人问题,而是一场全球性的灾难。
就在上周,“天空之镜”茶卡盐湖,登上了微博热搜。窄窄的观光步道两边,布满了五颜六色的塑料垃圾,打扮美美的游客撑着小阳伞,从垃圾中淡然穿过。
“从早上七点半到晚上八点半,都在捡垃圾。”
“一天四万人,游客太多了,工作人员也忙不过来。”
▲来自梨视频
这个曾被国家旅游地理杂志评为“人一生必去的55个地方”之一的盐湖,如今,已然成为游客的垃圾场。
无数人曾经梦想穿上一身鲜艳的红裙,看自己的倒影和蓝天白云一起映照在清澈的湖水中,随手“咔嚓”几张,怎么拍,都是今日朋友圈的NO.1。
如今看来,只能和无数的人,无数的塑料鞋套合影留念了。
当这一视频发到网络,无数网友发文谴责,“茶卡盐湖那么美,可惜你却配不上。”
我想说,身为人类,我们能配得上地球哪儿的美景呢?
再往前,去往西藏沿途的垃圾问题,也被曝光。
牦牛在垃圾堆里寻找食物。
游客在垃圾堆里观赏雪山美景。
在漂浮着垃圾的西藏湖泊边,净化心灵。
▲来自网络
也许他们也曾抱怨过满地的垃圾,
但没有人愿意弯下腰,
把垃圾放到该放的地方。
也许,他们也会直接把
手中的垃圾扔到垃圾堆里,
强词夺理地安慰自己
“本身都这么多了,不差这一个。”
时间再往前,
今年攀登珠峰的高峰期结束后,
竟然产生了高达上万斤的垃圾。
除了垃圾,
还有大约12吨的屎留在这里,
因为每年这7到10万名登山者在爬山过程中,
通常都是就地解决大小便,
也很少会处理它们。
这些垃圾和屎,不仅不能滋养这片土地,
还污染了当地环境和水源。
最终这些被污染的水源,
又将回到人类的肚子里,
就像那片被“海洋吐回垃圾”的海滩.
我们丢出去的垃圾,
迟早会以另一种方式回到我们生活。
2012年,香港“胶灾”过后,鱼肚子里发现颗粒物。
曾写过很多关于“垃圾问题”的文章,每一次也都会有人来“提问”——这不是已经在处理了吗?
是的,类似这样的文章,我也写过很多。
在珠峰、西藏、海洋上捡垃圾的公益志愿者们;
▲来自人民日报视频
来自哥伦比亚的建筑师
Oscar Mendez Geradino,
用垃圾做砖头造房子;
来自印度的Narayana Peesapati,
发明了能吃的勺子,
被全球超过1500万人抢到脱销;
还有用一个矿泉水瓶
装完4年垃圾的90后女孩
……
但这样就够了吗?不够。
把解决问题的希望寄托在尚未健全的制度,寄托在为数不多的行动派身上,不如先从自己开始。
尊重环境,尊重规则,也尊重自己。
不要让现在你所看到的任何美景,在未来只能在照片里看到。不要让地球之美,变成你在朋友圈里炫耀的那份满足。
{{item.comment_name}}[来自{{item.comment_address}}]{{item.create_time}}
{{item.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