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日,第91届奥斯卡金像奖颁奖
一部7分钟的中国风短片《包宝宝》
获得最佳动画短片奖
亲子关系是不少中国家庭的重心
恰逢开学季
这部影片戳中了很多妈妈的心
也引发了关注和讨论
▼
一个“包子”引发的思考
故事发生在一个典型的华人家庭
一个女人正熟练的擀着面皮
做着包子
一个包子突然哇哇大叫
萌化了这个女人的心
从此
她视这个包宝宝如自己的孩子
给包宝宝量身高
和包宝宝一起买菜
给包宝宝买零食
一切都是那么温馨
不知道从哪一刻开始
包宝宝有了自己的想法
也许是从妈妈
不让他和小伙伴一起踢球开始......
他不再想吃妈妈买的点心
不让妈妈进他的屋子
也不再理会
妈妈精心准备的一桌子美食
他想和自己的朋友出去兜风
这一天,包宝宝带着自己的女朋友
准备从家中搬出去
妈妈无论如何也接受不了包宝宝的离开
崩溃之中,居然把他吃掉了…
看到这里,有的网友直言被吓到:
其实,包宝宝只是这位妈妈的一场梦
“包子”是她潜意识里的宝贝儿子
正当她为梦中自己
吃掉包宝宝而懊悔不已之际
她的儿子回来了......
一场关于“控制”的较量
这部影片由华裔女导演执导,用华人家庭的形象和场景,讲述了一个中国人熟悉的话题——妈妈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控制”,以及如何面对长大以后的孩子。
中国孩子从小被教导要“听话”:听老师的话,听父母的话,其中最重要的是“要听妈妈的话”。某种程度上,“听话”的“性价比”比较高:一方面意味着孩子遵从父母的经验,减少试错成本,人生少走弯路;另一方面,也意味着父母的权威得到认可和尊重,是对父母付出的一种温暖反馈。
然而,“听话”并不恒久,随着孩子一天天长大,当他的想法、经历超出父母的经验值时,一场较量就开始了。就像动画片中的妈妈,要干涉小包子的兴趣爱好,要监听他的秘密,不能接受他的爱情,要阻止他离开家……最终,片中的妈妈在小包子走出家门的那一刻,彻底崩溃了,一把将小包子吞进肚子里,泪流满面......多么痛苦的讽刺!生活中,不也常有这样的妈妈,最终以爱之名“吞噬”了孩子的自由和人生。
不过,也应该看到,妈妈的控制欲不仅是个人性格问题,还因为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妈妈们付出的成本实在巨大。从吃喝拉撒睡到辅导作业、考试升学,再到成家立业,很多妈妈牺牲了自己的职业追求、个人爱好,让渡出极大的时间精力。因而,孩子一旦“失控”,她会感觉到深深的背叛感,会对孩子越抓越紧。或许,有一天,当中国的妈妈们不必再如此牺牲时,她们的掌控欲也不再如此强烈。
此外,那些控制欲强烈的妈妈,也有可能是自己在夫妻关系中有所缺失,是她们更离不开孩子的“依恋”和“顺从”。可惜的是,这样的妈妈,很少有人会意识到自己内心的焦虑感和控制欲。
孩子要去拓展新天地时,是挥手目送,还是坚持随行?对妈妈来说,是一道艰难的选择题。一个不肯退场的妈妈,往往为亲子关系、婆媳关系、甚至是子女的夫妻关系埋下冲突的种子。最可怕的是,被一路控制着长大的孩子,恶性循环,最终成了控制欲极强的父母。
真正的父母之爱,是在孩子小时候给出足够的爱、照顾和尊重,在孩子长大后学会得体退场。
有人说,幸福的家庭有一点是类似的,那就是:家里没有控制欲很强的人。这则动画短片,是让你泪目?还是让你深思?
来源:一撇一捺(ID:rmrbzbs),作者:巩育华
{{item.comment_name}}[来自{{item.comment_address}}]{{item.create_time}}
{{item.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