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三大智慧:知足、知止、知常

《增广贤文》将这个道理总结为两句易于传颂的警句:知足常足,终身不辱;知止常止,终身不耻。

知足惜福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道德经》

名声与健康相比,哪个更实际?

生命与财产相比,哪个更贵重?

过分在意某些东西,必定要为之付出更多的代价;

一味敛财守财,难保不会遭遇意料之外的损失。

所以说,做人要知足惜福,知足就不会贪得,不贪就不会招来屈辱;

更要懂得适可而止的道理,知止就不会懈怠,不懈怠才能常保平安。

人活一世,应该把身外之物看轻,名誉、财富、权力、地位都是暂时的。

仕途得意混得再好,终归要退居幕后颐养天年;

物质财富积攒再多,能享受的不过是一日三餐。

哭也一天,笑也一天;苦也一天,乐也一天。

唯有学会知足,内心才能得到真正的满足。

知止常止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大学》

知止,即知进退。当行时则行,当止时即止。

汉朝著名谋士张良,自辅佐刘邦入都关中后,便托辞多病闭门不出。

随着刘邦皇位稳固,张良更是遵循其行止有度的处事原则,逐步从“帝者师”退居“帝者宾”的位置。

最终张良得以保全自身,避免了杀生之祸。

曾国藩曾说:“人生之善止,可防危境出现,不因功名而贪欲,不因感极而求妄。”

知止的智慧,正是在于要认清自己应该处于怎样的位置,做好自己分内的事情,并且时刻警醒自己,行事不要超越自己的本分。

《红楼梦》中有一副有名的对联可谓震慑人心:“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

这幅对联写尽了世人心态:明明已经拥有了很多,却还是不想停下来,继续被贪欲所控制,一错再错,直到泥足深陷,才发现已经无路可走,待到幡然醒悟想要回头时,才发觉为时已晚。

须得做到知止常止,才是立身长久的不败之道。

泰然处之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道德经》

水流千里,终究向海;树高千尺,落叶归根。

世间万物都要遵循自然规律,违背规律恣意妄为,必定会招来祸端。

顺应自然不代表消极无为,而是指行事因时而动、因地制宜,把握好分寸和时机,倘若处在不恰当的时间地点,就不要刻意去追求。

人活一世,不如意时,要知道这便是人生常态,然后泰然处之。

唐代诗人刘禹锡在巴山楚水的凄凉之地,一待就是23年。

别人感叹他仕途凄惨,他却深知人生的常态便是起起落落。

于是干脆心怀天地美景,活得洒脱自在,成就了自己的“诗豪”之名。

刘禹锡被贬到安徽和州时,遇到了一个势利的知县,故意把他安排到一个临近江边的荒芜之地住下。

刘禹锡不恼不怒,挥笔写下一副对联“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贴到门上。

意思是“这地挺好的,有江景,又有白帆,特别适合静思。”

知县知道后很生气,又让他去另一个更偏僻的地方,房间还小了一半。

刘禹锡看到附近的德胜河杨柳依依,触景生情又写下了“垂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

知县见他怡然自得的样子,又再次派人将他调到城中一间斗室之中,只容得下一床、一桌、一椅。

可刘禹锡依旧不急不躁,还一气呵成了千古名篇《陋室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知道了人生“有喜有忧,有起有落”的常态,便能在逆境时站在更高的角度。

让那颗开始怨天尤人的心从牢笼里释放出来,看到更广阔的天地。

知常,是懂得顺其自然,是享受洒脱的清欢,更是放飞心灵的自由。

在生命的旅程中,每一段路,都有不同的领悟,都不是白走的路。

责任编辑:久義
  • 点赞(0)
  • 收藏
登录 点通宝游客
评论 {{member_count}}人参与,{{comment_count}}条评论
热门评论
  • {{item.comment_name}}[来自{{item.comment_address}}]{{item.create_time}}

    {{item.content}}

已有{{member_count}}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