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知此事要躬行
2003年5月的一天,通往鄂尔多斯市杭锦旗库布其沙漠的土路上一辆奥迪A8正在艰难行进,每当遇到沙丘时这辆车就会停下来,车上下来一位戴着眼镜的中年人,他用一把铲子挖一个小坑,观察一下坑底的沙子后又上车继续前行。这辆车走走停停,附近的农牧民都好奇地打量这位不断挖坑的中年男子,心里都升起一个问号:他难道是一个考古教授,在寻找失落的文明?那时候他们都没有想到,几年以后,这位长得像教授的人将把他们身边的沙窝窝变成金蛋蛋,从而带领他们脱贫致富。这个人就是李京陆。
听李京陆讲述他的治沙故事倒不如说他在畅谈自己的浪漫人生。1982年10月,李京陆大学毕业后进了山西省一家国企,四五年时间里他便从技术员、车间主任一直干到了厂长,在这家国企李京陆积累了丰富的管理经验。1987年他进入山西省党校,职务是教研室主任,又有了机关工作经历。当时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着祖国大地,滚滚商潮呼唤着弄潮儿和碰海人,骨子里追求个性自由的李京陆决定下海,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下海后的李京陆如鱼得水,他凭着精准的眼光和出众的能力很快掘到了第一桶金,短短半年内他的贸易公司就获得了成功,然后良性运转。公司运行进入正轨后,喜欢迎接挑战的李京陆发现创业的激情消退了,平静的日子很乏味。“人是不能背包袱的,否则会对今后的发展形成障碍。”李京陆这么看待当时的拥有,他认为当时在山西发展有局限性,要想事业有质的飞越,必须跳出现有的棋盘,从全国的角度审视市场,寻觅商机,让最新的理念成为前方的灯塔,指引自己找到传说中阿里巴巴的宝藏。经过深思熟虑后,李京陆只身奔赴广州寻找第二起跑线,他选择了一家房地产公司打工,开始在新的领域磨炼自己。以前企业和机关的工作经历赋予他超出常人的管理经验,之后的贸易公司又让他在实践中获得了实战能力,短短两个月内,李京陆就升成了这家公司的常务副总经理。之后不久,这家公司的老总移民去了国外,李京陆就成为操盘手,全面主持工作。
在广州经营房地产项目,等于在我国市场经济的最前沿接受熏陶,李京陆获益匪浅,这段经历让他对支柱产业房地产开发有了全新的认知。入宝山而不空回,1992年下半年,李京陆回到了山西,成立了佳地房地产公司,他推出了全新的理念——房地产开发,楼房盖成不算结束,物业管理到位才算结束。当时这个理念比山西的房地产理念领先了10年。“理念是有力量的,有超前的理念才会诞生精品。”李京陆说,“在当地,我们的房地产公司不是最大的,但项目却是最精的。”
1995年,李京陆进军北京,做了两个项目,也获得了成功。当时,房地产市场前景光明,继续做大做强无疑会收获更丰,赚得盆满钵满,但是性情淡泊的李京陆却陷入迷茫之中,事业成功的他开始思索人生的意义。“我当时已经45岁了,房地产对我来说只有利润意义,没有其他意义,经商的最高境界应该是取之有道,还要用之有道,前者我已经实践过了,已经获得了一些财富,所以下一步应该让财富在用之有道方面发挥作用。做为文革后第一批大学生,我认为传统的价值观是永恒的,那就是经商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回报社会。对一个商人来说,真正做到了取之有道和用之有道,经商才算完整。”
明确了认知的李京陆陷入苦苦思索之中,他要找到一个能投入后半生全部精力的事业,这个事业必须有意义,能为子孙甚至全人类留下点什么,这才是他追求的人生价值。可是他一连看了200多个项目却没有一个符合他价值观的认同,李京陆第一次遭遇事业困局。就在此时,一位对李京陆非常了解的老首长为他指点迷津,说内蒙古有一个治沙项目,足够你干一辈子。李京陆眼睛一亮,这个项目太好了,与环保大计紧密相连,与人类生存息息相关,完全能实现他取之有道,用之有道的理想。2002年年底专家论证此事可行,2003年5月李京陆就来到了库布其沙漠,一住就是8个月,沙漠考察由此展开。
千淘万漉始到金
一经考察,李京陆就发现治沙产业大有可为,内蒙古沙漠的条件得天独厚,具有三大优势,第一是沙漠有水,可以生长植物。第二是沙漠地区人均土地很多,农区的人均土地不到1亩,而在这里竟然高达1500亩。第三是这个项目与我国的林业政策相得益彰。条件完全具备,接下来就要找一个良好的产业方向,具体做什么项目还需要斟酌一番。开始有人提议上马造纸项目,可是李京陆知道造纸对水源污染太大,绝对不行,然后又有人提出人造板材项目,李京陆考察得知人造板材要用甲醛,这也不是环保项目,又否定了这个项目。而后他又考虑了保健品项目,但是这些项目经济拉动力不足,不能达到预期目标。一时间,治沙事业失去了方向,找不到能够完成的载体。正在迷茫之时,生物发电项目让李京陆豁然开朗,这个项目有3个好处,第一能节能减排,第二能发电,产生新能源,第三能废物利用,产生的二氧化碳可以二次利用,融于水后可以用来生产螺旋藻,产生的草木灰可以生产高钾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至此,治沙项目的产业链在他脑海中基本成形,李京陆和他的团队进入了一个崭新的、能够引领低碳经济潮流的领域。
2004年李京陆撰写了《关于建立库布其沙漠生态重建区的报告》一文,受到当地领导的高度重视。而后,李京陆决定,组织农牧民种沙柳,在这荒无人烟的沙漠中建一个用沙生灌木做原料的发电厂。
蓝图已经绘就,只要付诸实施似乎就能品尝到胜利的果实,然而具体实施起来,李京陆才发现这个过程可谓艰苦卓绝。第一个困难是交易难。当地农牧民对生物发电认识不足,对沙柳收购自然积极性不高,李京陆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经过几年时间才用诚意和情义扭转了农牧民的观念。
第二大困难是相关政策是空白。治沙产业因为属于超前的公益事业,很少有企业加盟,所以李京陆的公司没有相关优惠政策可以参照取得支持,他只能卖房治沙,把呼和佳地取得的利润投入到治沙产业中来。第三大困难是运费成本太高。收购原料时路途遥远,沿途收费很多,李鬼到处都是,加大了原料收购成本。第四大困难是路难行。沙漠地区路本来就不好走,遇到刮风下雪就根本寸步难行了。由于路不好走,影响了原料收购,发电厂的两台锅炉只能停一台用一台,效率很低。这几大困难一度让李京陆的精神状态和心理状态达到了极限,曾经身体强壮的他,当时却急的得了高血压。
历经千辛万苦,生物发电项目终于立起来了,沙柳产业形成了,居住在沙漠边缘的农牧民积极种植,既能治理沙漠,又能提高收入,可谓一举两得,目前已经有7000多农牧民因此受惠。李京陆长出一口气,可是困难并没有结束。发电厂建成了,硬件设施还很差,员工都住在宿舍里,每天在食堂吃饭,没有任何娱乐设施,这对城里人来说绝对是一个严竣的考验。李京陆没有开小灶,他和员工们一起在食堂吃。饭菜难以下咽,李京陆就吃白米粥和咸菜,一连10多天就吃白米粥和咸菜以及干馒头,李京陆身体受不了了,就回北京打打牙祭,等调整过来后他又回到了发电厂。员工们也有休假时间,一个月能回北京休七八天。李京陆说:“能把他们留在这里不光是较高的待遇,更重要的是我们有共同的理想。”
生物质热电厂投入运行后,从这里并入主电网,一年的发电量可以达到1.8到2.1亿度。按照一个100万平方米的小区,它应该能供应4个100万平方米的小区,也就是400万平米的城市住宅的供电量。 “我们为治沙找到了一个产业化工具,找到了一种新型能源,在环保成为全世界的课题之时,我们企业的发展和人类的发展融合在一起了。”李京陆豪迈地说。李京陆历时300天,行程数万里,遍访专家贤者,使得内蒙古毛乌素生物质热电厂成为全球首家开发绿电、富民治沙示范项目。
2008年11月15日调试发电以来,内蒙古毛乌素生物质热电公司Ⅰ号机组发电420万千瓦时,Ⅱ号机组发电11万千瓦时。
打造“五碳经济”循环绿色产业链—用中国方式解决世界难题
一、碳吸收:通过种植沙柳灌木,实现可持续产业化治理沙漠。
二、碳减排:利用沙柳平茬复长的特性,使沙漠治理余料成为可再生燃料进行发电,产生了新能源。
三、碳捕集:捕集利用生物质发电产生的高浓度纯净二氧化碳,培育养殖粮芯藻,二氧化碳转成最好的营养。
四、碳金融:粮芯藻制成高纯度粮芯藻片,通过分享消费,一次性分配利润,沙漠变黄金,形成巨大的增值市场。
五、碳教育:上善若水,回馈治沙企业同时,达到教育大众环保地球的目的。
李京陆之人格魅力
初识李京陆是在11月28日,在蒙晋会馆举行的《北方新报·新周末》年度封面人物颁奖盛典上,李京陆以一首《蓝蓝的天上白云飘》歌惊四座,引人注目。其后,他对低碳经济的倡议更让人动容。一代儒商,道义铁肩,他和他的团队正在用满腔热情为环保大计尽着绵薄之力,与会嘉宾都深受感染,纷纷在环保板上签下自己的名字,许下庄严的承诺。
李京陆的父亲是一位老红军,他对儿子选择的治沙产业由衷支持,他说这是一件对得起祖宗的好事。谈起治沙产业,李京陆谈笑风生,激情四溢,那份与天奋斗其乐无穷的豪迈让人感同身受。他说:“我一直追求英雄主义气概和浪漫主义情怀,我做这个事情既充满了英雄主义气概又享受了浪漫主义情怀,而且还有现实主义色彩,因为这个理想能够实现。有一天毛乌素沙漠没有了,我们的目标就达到了。我们现在有4个电厂,明年再增加5个,影响肯定会越来越大,我们的目的就是激发有识之士的治沙热情,让他们伸出双手,注入资金,打造一条动力十足的低碳经济产业链,共同把这项事业做大,奏出时代最强音。”
很多人都认为李京陆是一位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的新时代晋商,可是他却不敢承认。他说:“真正成为晋商就要从历史文化中提炼出最具有代表性的东西,当年晋商是有创造性的,他们能发现商机,并且能创造出有个性的经营模式。当年的晋商在内蒙古挣了钱回山西盖大院,我们却是在山西盖好大院挣了钱来内蒙古投资来了,这一来一回我们把500年与内蒙古结下的缘分之圈画圆了。新时代的晋商要找到新的创造点,我们现在正在推三碳经济,做好这一切才能够称为新晋商。过去晋商来内蒙古经商3年一结账,我却想30年一结账,让绿色能源汇成绿色海洋,当沙漠变成绿洲后我们才可以结账。我最喜欢的两句话是一位副总写的诗——莫道黄沙漫无际 喜看绿浪拍天涯。”
十三年的坚守成果
治理沙漠、改善地球生态危机
十年时间已治理沙漠36万亩,
已抚育能源林2000万亩,
平均每年吸收二氧化碳40万吨,
为当地提供8000个就业机会,
农牧民增收8000余万元。
{{item.comment_name}}[来自{{item.comment_address}}]{{item.create_time}}
{{item.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