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诞辰2572年:阅尽人间万卷书,不如读懂孔夫子!

在中国历史文明的长河中,

他可以说是中国文化的一颗璀璨明珠,

是他,构筑了儒家学说,

是他,成为了理想人生的榜样,

是他,被称为素王,万世宗师,

在两千多年的时间里,
他的言行是理想人生最高标准,
他的思想学说构筑成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筋骨。
今年的9月28日,孔子诞辰2572年,
让我们走入那个,

以出世之心作入世功业的孔子。



吾少也贱


孔子,姓子,孔氏,名丘,

他是殷商王室的后裔。

周灭商后,为行安抚,

周公将商人贵族及后裔封于宋,

建立宋国,成为诸侯之一。

到孔子六代祖宋国司马孔父嘉时,

以字为氏,才有孔氏。

因为孔父嘉妻子长得极为漂亮,

太宰华督谋夺其妻,

便挑起暴乱,趁机将孔父嘉杀死,

孔父嘉唯一的儿子当时尚年幼,

被家臣抱着逃往鲁国。


孔子被称为圣人之后,

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

孔父嘉爷爷的爷爷弗父何

本有机会成为宋国国君,

却让给了弟弟。

以至两百年后,孔子的这段家史

还被人啧啧称道。


孔子是他父亲叔梁纥的老来子,

上有一个身有残疾的哥哥和九个姐姐,

不过都是同父异母的。

他的母亲颜徵在虽是续妻,

却因为与叔梁纥年龄差距过大,

不合当时的礼制,

被冠以“野合”之名。


孔子的父亲叔梁纥去世时,孔子只有三岁,

孤儿寡母被迫离开孔家,相依为命,

娘俩连叔梁纥葬于何处都不知道

一个没落的他国贵族,

一个失怙的孤单少年,

那时的他,尝尽世间孤苦。

所以他说:

“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

所以他懂会计出纳,因他看管过仓库;

所以他知生养蕃息,因他喂养过牛羊;

没有玩伴,没有玩具,

家中存有的祭祀之器就成了少有的陪伴。


孔子十七岁时,母亲也去世,

留下他,孤零零一个人。

他想让父母合葬,却连父亲的墓地都找不到。

他无人可问,只能暂时将母亲葬了,在家祭祀,

却依旧按着人子能及的最隆重的规格,

然后守孝三年。

三年,这本该一个孩子是呆在父母怀抱中的时间。


守孝期间,还有件事对他影响至深,

当时在鲁国掌权的季氏,

邀请“士”赴宴,以收揽人心。

而孔子的身份也是“士”,于是也去了,

但却遭遇了人生第一次大辱,

大庭广众之下被人挡在门外。

无权无势的他能怎么办呢?

只能默默把这一切咽下。


我非生而知之者


孔子十五岁志于学,
他深知想要改变命运,
只有通过才学出仕一途。
于是除谋生之外,更加发愤学习。
礼仪、音乐、射箭、驾车、书法
数学、诗歌、尚书、周易、历史
……
能学的,他都不落下,
终于在二十多岁时因博学知礼名扬鲁国。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即使名声大振,他也从未停下自己学习的脚步。
读书越多,他也越发明白自己要什么。
他想要传道,让礼乐崩坏的春秋,
重新出现仁、义、礼、道。

郯子来鲁国,他向他请教古代官制。
齐景公与晏婴访鲁,
他与他们探讨秦穆公称霸之事。
为学礼,他找到老聃,
为学乐,他找到苌弘,
为学琴,他找到师襄,
只要有一点优于他,
他皆以师礼待之,
至死不变。

而为了让更多像他一样的人有上进之路,
为让更多的人明白他的仁和礼,
他办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所私人学校。
有教无类的他,
即使你拿着十条肉干作学费来拜师,
他都倾心教导。

当然也有被徒弟气得发话要逐人出师门的时候,
比如上过语文课本的冉有,
因为帮季氏进行田赋改革,聚敛财富,
孔子立马发话“非吾徒也”,
然后号召其他徒弟“鸣鼓而攻之”。
可谓是师徒最早公开决裂的,
不为名利,只为道义。

勇者不惧


很多人都以为孔子做事讲究礼数,
做事靠口才和行为感召,
其实他也是大勇之人。
鲁定公之时,孔子有段时间曾得到重用。
当时齐鲁两国在夹谷会盟,孔子作为傧相随行,
齐国人便认为孔子知礼而无勇,
于是准备趁着会盟的时候,
找夷族的莱人劫持鲁定公,
以方便签不平等条约。

不料事情发生时,
孔子一边带着鲁定公后退,
一边命士兵拿起武器,
一边告诫齐景公:
华夏之地让夷人捣乱,
对于齐国也是大耻。
齐景公想想若要称霸,如此确实有损颜面,
然后作罢。
待到签盟书时,
齐国又要鲁国在他们每次作战时都要出三百辆车,
孔子据理力争,最后迫使齐国归还了被占的鲁国土地。

当时,鲁国大权在季氏为首的三桓手里,
极为反感春秋无君无父
各种臣弑君、兄弟相残迭出的乱象的孔子
国内改革的第一把火就烧向了三桓
他先用计拆毁三桓所建的城池,
准备削弱三桓势力。
结果齐国送来80个美人,
鲁定公和季桓子纷纷沉迷于美色,
把美人给分了。
君不君,臣不臣,
孔子大失所望,
削三桓之事半途而废。


此后,孔子便带着徒弟们
踏上了周游列国的征途。
从55岁到68岁,他一直在外游历,
却终没有遇到有道之君,
也没有找到可令他施展鸿图的净土。


但不管经历为何,
他一直积极又努力地奔走着。

知者乐,仁者寿


面对困苦,孔子向来平和。

在郑国,孔子和弟子们走散了,
独自在城门口等着弟子们找来。
郑国人看他一个落魄的老头傻子似地在那站着,
就指着说:你看那人,好像一条狗啊!
孔子听人这样说自己,点点头:“就是就是”。

到陈、蔡交界处时,
他们师徒被人围困在半道七天,
甚至都断了粮,
最后子贡找到楚国人,
楚派派兵去解救他们,孔子师徒才免于一死。

有一次孔子遇到有人说:
“孔子是学问广博,可惜没什么专长。”
他觉得这观点挺新颖,
转身便跟学生们讲:
“那么我要专攻点什么呢?
驾车?射箭?
我想,还是驾车好了。”

孔子还是个性情中人,很是爱哭,
也最见不得别人哭。
他和徒弟外出,
听到远处女人悲痛的哭声,
感觉声音里有许多故事,
就让学生前去探访。
知道别人即使家人被猛虎咬死,
也不愿离开这个没有苛捐杂税的地方,
很是伤心,
然后有了“苛政猛于虎”的感慨。

因为听到皋鱼的哭声,
问候时得知皋鱼在周游列国后
父母俱已不再,正在伤心悔恨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更是悲从中来,并告诫给徒弟们。
于是有十三人赶回了家中。


他更不是个刻板不知变通之人。
孔子曾经因为误会在蒲地被围困,
别人答应放他的条件是发誓不去卫国,
结果他老人家这边发完誓,
一脱离危险就启程去了卫国。


徒弟们问他“这样言而无信,好吗?
他非常坦荡地回答:
“刚刚的誓言是在被要挟的情况下做出的,神灵不会赞同的,我们可以不遵守。”

知我罪我,其惟春秋


奔波十四年过后,
孔子老得无法继续长途旅行了,
于是回到了鲁国。
天下无道,他退而著书,
删编《诗》、《书》,改定《春秋》,
并且教诲弟子三千。
他的理想却终未能实现。
一个乐观的智者,一个和善的长者
一个四处奔波的理想家,
一个有教无类、学无止境的人师,
从个人品格到学识修养,
孔子都无愧于“至圣先师”的称号。

但孔子的形象到近代却遭到两极分化,网上有位历史博主感叹:
 
2500年过去了,历史大潮反复冲刷,孔圣人磨短了身高,磨去了武艺,只剩下眉毛弯弯的“和事老”形象。后人把孔子塑造得大德大爱,一言一行皆是万世榜样,周身容不得半点瑕疵,活成教科书,已俱佛性,呆板又完美。

 

可当我们静下心来认真品读《论语》后会发现,孔子和他的学生,其实与我们一样鲜活丰满。孔子明知道礼乐早已崩坏,明知道他追求的正义与仁爱,有生之年都可能看不到施行,可他还是一直在走走停停,寻找一丝的可能。


好在他的精神终未能磨灭,中华民族文化长河中总有些人延着他的脚步,杀身成仁,舍生取义,舍身护法,为民请命,总有些人凭着这股浩然之气,不忧不惧,从黑暗走向光明。



各位或是社会上的人初听到读经,通常都不知道它的意义。如果不了解教育的历史——或者因为没读过教育史,但即使读过教育史,也往往不会注意到这个问题,也就不知道读经的意义。当然,更不知道读经如何遭废除的,也不会意识到读经所造成的重大影响。读经,本是中国自古以来基础教育的主轴,到了中华民国成立,在元年的元月十九日才由教育部总长蔡元培明令废除,元年五月进一步废除了师范学校读经,因为师范学校是培养小学老师的摇篮,小学不读经了,老师们也自然不必读了,老师们都不读,则更难恢复了,这一招可达釜底抽薪之效。并且废除各级学校祭孔,因为从古以来,每一个读书有人的地方,尤其是书院,一定有留个空间供奉孔子,每逢春秋举行祭祀。清末张之洞所设计的现代化学校,每年也有祭孔的,蔡元培认为所有的祭祀都是迷信,为了破除迷信,除了取消一切的宗教以外,他认为儒家也是宗教,祭祀孔子也是迷信。他想要“以美育代替宗教”,他认为一个人只要有美感,就不需要宗教......


祭孔是什么意思?是迷信吗?荀子说:“礼有三本: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天地是万物生育的本源,祖先是我们族类的本源,而圣贤是社会治安之本源。因此,儒家的礼教中,有三种祭祀:第一是祭天地,第二是祭祖先,第三是祭圣贤,所以儒家的祭礼的意义是“崇德报本”,要人返本,不忘本。曾子说:“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慎终追远”就是要表达内在的诚敬,满足无尽的情感,这跟宗教的祭拜是不一样的,宗教的祭拜往往是为了免祸求福,说到最后是功利的。西方近代的存在主义者也反省到宗教的情操,认为信教只是为了表示自己的虔诚,而不是为了求上帝的保佑,这与中国的祭义很相近了。真正的祭礼是尽自己的诚意来净化自己的生命。凭什么净化?凭这一颗敬畏之心。用中国的话来讲,有感怀之心。你感怀天地,感怀祖先,感怀圣贤!以这样的感怀之心来祭祀孔子,为什么是迷信?


你把祭孔之礼废除了,这一废除不是废除祭孔的典礼,是废除国民对民族圣人的尊重,中华民族就没有圣人了,一个没有圣人的民族将日渐归于野蛮。因为他们再也没有敬畏之心,他们再也没有人生的向往,他们的生命就放肆,无礼无义。到最后什么都无所谓了,做毒牛奶有什么关系呢?卖地沟油有什么关系呢?人生只剩下能骗就骗、能争就争的假、大、空。其实每一个人的内心都知道那是不对的,但是为什么还做呢?因为他丧失了敬重之感,他不敬重天地,不敬重祖先,不敬重圣贤,最后他自己也不敬重自己了!他的生命荒凉了,他把他的生命浪费了!


哪一个国家不尊重他们的祖先,哪一个国家就要亡国;哪一个民族不尊重他们的圣贤,哪一个民族就要灭族。顾炎武曾说:“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是民族内部改朝换代,或者被外族所统治,如宋之亡于元、明之亡于清。但亡国可以复国。而亡天下呢?既然他们忘了祖先的奋斗,他们忘了祖先流传的智慧,理想败坏了、智慧丧尽了、整个民族没有志气了,是自取灭亡,就没复兴的机会了,这叫“亡天下”。


我们推广读经的心意,就是反省曾经的数典忘祖,重新亲近圣贤,继承智慧,发皇理想,认祖归宗。所以,读经人必会想要恢复祭孔,即使在孔子诞辰这一天,向孔子像鞠一个躬,也算尽了心意。而读经风气再次传扬开来的时候,社会各界与学校必会再恢复祭孔的典礼。这不是迷信,这是身为一个人,一个中国人的基本良心,也是国家民族即将复兴而永垂不朽的标志。(王财贵)

责任编辑:慧联网·点通宝
  • 点赞(11)
  • 收藏
登录 点通宝游客
评论 {{member_count}}人参与,{{comment_count}}条评论
热门评论
  • {{item.comment_name}}[来自{{item.comment_address}}]{{item.create_time}}

    {{item.content}}

已有{{member_count}}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