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人越治越多,说明医学已入误区....

一份惊人数据


一份《2020年中国综合医院手术量排行榜》刷屏医疗圈,榜单显示,我国年手术量最大的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有35万的年手术量,如此计算来每天平均下来要进行1000台手术。比排名第二的多了近50%。



不少大医院近年来手术量增长速度惊人,与医院规模不断扩张不无关系。大医院的规模不断扩张,就意味着他们要从增加的病源中获得回报。新增的病源并不都是分级诊疗中规定的病种,相反,超过50%的是常见病和多发病,也就是医学上所说的A、B型病例。


大医院在“虹吸”基层拔尖人才的同时,也将基层的病人同步“虹吸”过来了,病源的聚集致使“看病难”进一步加剧。


医生与其在下游打捞落水者,不如到上游筑牢堤坝,让河水不再泛滥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花宝金教授因擅长治肿瘤,患者趋之若鹜,一号难求。然而,花教授却并不开心,他说:“我行医几十年,每天都在拼命看病。结果,病人不仅没有减少,反而越治越多。作为一名医生,一点成就感都没有。”


花教授是一位清醒的医者,他看到了表面“繁荣”背后的隐忧。从医生个人来说,病人越来越多,说明自己医术高、口碑好,患者认可。但是,从整个国家来说,病人越来越多,则说明医学发展走入误区,重治疗轻预防,医生“只治不防,越治越忙”。


上医治未病


古人云:上医治未病。意思是说,医术最高明的医生并不是擅长治病的人,而是擅长防病的人。遗憾的是,不少医生错误地认为:谁的病人越多,谁的本事越大。近年来,很多医院跑马圈地,盲目扩张,有的医院床位数甚至超过6000张,成为世界罕见的“巨无霸”。


在扩大规模的同时,还大量引进“高精尖”设备。如此一来,大医院形成“虹吸效应”,抽空了基层的优秀人才,导致患者过度集中难以分流,医院的扩张速度赶不上病人的增长速度。因此,大医院医生整天疲于奔命,都在忙着“治已病”,哪有精力“治未病”?


预防为主


医学技术越来越进步,医生队伍越来越庞大,而病人却越来越多,这是医生的悲哀,也是医学的失败,值得认真反思。美国心脏协会曾有一个生动的比喻:如今的医生都聚集在一条泛滥成灾的河流下游,拿着大量经费研究打捞落水者的先进工具,同时苦练打捞落水者的本领。


结果,事与愿违,一大半落水者都死了,被打捞上来的也是奄奄一息。更糟糕的是,落水者与日俱增,越捞越多。事实上,与其在下游打捞落水者,不如到上游筑牢堤坝,让河水不再泛滥。作为医生,不能坐着等人得病,而应防患于未然,避免更多人“落水”。


预防为主,是我国的卫生工作方针。但是,由于缺乏有力的制度保障,这一方针沦为一句口号。专家预言,未来十几年,慢性病在中国将呈“井喷式”爆发。如果“井喷”真的发生了,这将是中华民族的灾难,中国人有可能成为新的“东亚病夫”。



2010年,我国慢性病卫生费用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为70%,而这些疾病大多是可以通过干预避免的。因此,能否阻止慢性病“井喷式”发生,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未来兴衰。


公立医院是我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主体。卫生部门提出探索建立医疗服务联合体,让大型公立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成为利益共同体,通过双向转诊的方式,对居民进行无缝化的健康管理。



同时,推动大医院设立全科医学科,鼓励大医院医生做全科医学带头人。这不仅符合医学发展方向,而且体现了公立医院的公益性。今后,大型公立医院应从单纯的治疗疾病为主,转向预防与治疗并重,将“末端治理”变为“源头治理”。


从顶层设计来说,政府应为落实“预防为主”方针提供政策支撑。例如,借鉴世界上大多数发达国家的做法,将“医疗保险”变成“健康保险”。政府不仅要向医院购买疾病治疗服务,还要购买疾病和健康管理服务,由全民健康保险“买单”。从“医保”到“健保”,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体现的却是医学理念的巨大进步。

看病不能当成生意


医疗消费具有无限趋高性,再多的财富也会被这个“无底洞”吞噬干净。因此,解决14亿人的健康问题,绝不能靠打针吃药,而要靠预防为主。只有病人越治越少,才说明医生的本领越来越高,医学越来越有希望。



看完这则推文和这则推文的配图后,其实我是挺无语的。一家医院,手术越多确实代表这家医院能力越强,但这事,真的值得“庆祝”吗?


此时如果有一个人的亲人正在做胸外科手术,而此时他刚好点开医院的官方账号,若正好看到这则推文的话,你觉得他会怎么想?


如果一个孩子被通知亲人需要手术,他一时接受不了急哭了的时候,如果他看到这则推文,你觉得他又会怎么想?


他们会不会想,我在这里哭泣,而你们却在这里庆祝?他们会不会想,我把我亲人的生命健康交给你们,原来你们却把我亲人的生命和健康当作一个数据或一个生意?


所以一些医院发出这种推文,很多时候,对那1000个手术患者及其他们的亲属,其实就是一种伤害。



而且实际上,这种“庆祝”,不仅对病人及病人家属是一种伤害,而对在手术室里操刀的一线医生,其实也是一种伤害。


为什么这么说呢?


2017年,北京三甲医院十年资深主治医生王森辞职了。


为什么辞职?


关于此事,王森在媒体中表示:“现在做医生,不仅要努力医术,还要应对各种医院上级的命令。刚开始工作的时候,我是很有热情的,每天都能学到新东西,自己从开刀、切皮,慢慢地能做简单的手术,后来可以做复杂的手术,接触到罕见的病例也很兴奋。后来,医院开始强调周转率,强调平均住院日,要提高手术效率。平均住院日,就像吃饭的‘翻台’一样,在有限的时间内,住进来的病人越多越好,而随之而来的医疗服务质量会越来越差。”



所以,为什么原本对医学饱含热情的王森医生辞职了?


归根结底就是一句话——医院要求控制病人住院日、要求控制周转率、要求控制翻台率、要求规定时间内病人越多越好...


而做到这些后,医院在年终就可以“庆祝”,可以“欢聚”,可以挂大红横幅、披大红丝带了。


但是这些行为,在某种程度上对于那些真正热爱这个行业的医生而言,不仅是一种伤害,还是一种驱赶——因为真正对医疗有热情和热血的医生,是不可能接受得了这种冷冰冰的“庆祝”的——这种年终“庆祝”,某种程度上就是把一个真正热爱医疗事业的医生,活活变成一个把看病当成生意的“机器”。


所以真正热爱医学的医生,是不会“庆祝”自己的病人越来越多的。


清末时期,湖南湘乡,一个远近闻名的老中医,就自题了一幅春联,这幅春联,至今还是很多医学院学生的座右铭。


这幅对联是这样的:



但愿世间人无病,何惜架上药生尘。


是的,真正有医者仁心的行医者,他们从来都是只盼望人世间再无疾病,哪有庆祝疾病越来越多的呢?

责任编辑:慧联网·点通宝
  • 点赞(3)
  • 收藏
登录 点通宝游客
评论 {{member_count}}人参与,{{comment_count}}条评论
热门评论
  • {{item.comment_name}}[来自{{item.comment_address}}]{{item.create_time}}

    {{item.content}}

已有{{member_count}}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