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謇(资料片)
3月7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辽宁代表团审议时强调,“不论经济发展到什么时候,实体经济都是我国经济发展、在国际经济竞争中赢得主动的根基。”
透过历史维度我们能看到,强国须振兴实业,也是100多年前张謇等一大批民族实业先驱者的不懈追求。
在家乡南通,张謇开创了“父教育母实业”智民强国的宏大事业,共创办了20多个“中国第一”:中国第一家民营纱厂(大生纱厂)、第一所民营师范学校(南通师范学校)等,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了浓重一笔。
作为我国近代著名的实业家、教育家和民族工业的先驱者,张謇曾受到毛泽东同志的肯定。张謇强烈的爱国热忱、“敢为天下先”的实干精神、开放的视野和系统的实践,随着时代演进,也在不断焕发出新的价值。在3月17日江苏南通举行的“张謇大生论坛”上,与会者从各个侧面深入揭示“张謇精神”的时代意义,共商在新时代如何推动实业兴国,远离泡沫经济,塑造中国特色商业文明。以下发言根据录音整理。
坚守实业价值,不要追求泡沫和炒作
戴志康
清朝末年,国家动荡,已是病入膏肓之期。如同人们在选择医疗会有中医、西医之区分,在如何救国上人们也分成两派。作为社会贤能,张謇可能比较倾向于采用中医疗法,希望用小一点的代价慢慢把国家治理好。不过,后来“病”越来越重,不得不由“西医”来一刀,直接就“开刀”——革命。但是,对很多病来说,西医不可能“一刀”就治好。革命之后,张謇做的工作就相当于中医调理,怎么样让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慢慢地恢复健康。从这一点来说,他是很伟大的。
张謇的伟大之处,不在于他是一个地方领袖。张謇在南通做了30年的建设,我们都认同他是一个伟大的士绅领袖、乡绅领袖。实际上,他身虽在江湖,但心一直是在“庙堂”之上——国家、天下,一直是他心中最重的分量所在。他在家乡搞的实践,无非是要做一个样板,并希望能够在全国推广。他是在做家乡的事业,但也关心整个民族、整个社会的复兴。尤其是,张謇曾经作为幕僚去过朝鲜,深知国家危亡过程;他也深知,作为一个士绅和读书人,应该承担什么。他回到家乡办实业,不是只想着挣钱发财,是为了救国。实业救国、教育救国、忠心为公,是他心中的理想。
我们南通的生意人,都有张謇的某种影子,都受他的精神滋养。我在公司大楼里面就放了一幅画,描绘的是我坐在张謇老先生边上向他请教。年轻时,我就认为,作为青年学生党员,要追求进步,一心为公。我们读书,不只是为了个人扬一口气,也不只是为了升官或发财,更重要的是为人民服务。这与“张謇精神”是一致的。
张謇是个实业家,这个身份有别于资本家。实业家要做实实在在的事。张謇做工农商学,都是做的实事;而资本家,则追求资本能够实现无止境的增长。这些年来,我们见到不少以资本为中心的金融寡头的失败甚至倒台;但实实在在做实业,为国为民为一方,默默贡献的人就不至于那么危险。因此,学习“张謇精神”,就要认同和坚守实业的价值,不要追随资本和金融寡头去做泡沫和炒作,我们不要去做这些事。
(作者系证大集团董事长)
不辜负老一辈实业家百年前的努力
冯仑
作为民营企业家的标志性先驱,张謇与那个时代同样重要的其他一些民族企业家,给今天的我们带来了很多精神上的营养。此外,我也有两个疑问,或者是两个遗憾的地方。
第一个遗憾,是为什么这样一批有创造性、有贡献的企业家,他们个人却没有多少财富?张謇在企业中的股份很少,他自己、后人没有什么财富,这在世界企业家历史上也不是很多见的。
第二个遗憾,是我们有这么好的企业家,企业也做到了相当高度,为什么这些企业没能留下呢?还有一些海归回来的民营企业家,在上世纪30年代就已经打败了当时知名的跨国公司,也促进了那个时代的科技进步,但是这些民族企业都不见了。
150年来,民营企业发展最好的时期,就是最近40年。在1949年以前,民营企业发展历史最长的,也只有15年左右。我们现在要探讨的问题就是,怎么让今天的优秀企业家把企业变成百年民族企业?
除了社会环境外,企业家也要从自身找问题。我个人认为:企业家自身还没有真正变成企业家的时候,过程常常就中断了。我觉得我们特别庆幸生活在这40年,有时间让我们从一个完全不知生意为何物的人,最后逐渐能演变、蜕变,成为一个现代的企业管理者。
改革开放40年以来,民营企业已经做了两件相对比较重要的事情。第一件,就是真正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国家经济发展有益。这解决了与国家的关系。第二件事情,是民营企业已经成为社会公益的一个重要的力量。全国一年募集的公益捐款有1000亿元,80%来自于个人和民营企业。全国有四五千家公益基金会,80%是民营企业建立的。以此来看,民营企业又完成了一个很大的工作,就是解决了和社会的关系问题。
民营企业还面临第三件事情,就是解决好和未来的关系。我们要吸收张謇和卢作孚等企业家的精神和智慧。一是民营企业家要把公司治理和传承这件事情做好。只有传承下去,我们才能解决好和未来的关系。二是科技进步。民营企业应该更多地参与到科技创新中来,并发展有创造性的商业模式。只有在科技进步当中,民营企业才能推动中国经济到更大范围的竞争舞台上发展。三是处理好政商关系,就两个字,第一是亲,亲密,亲切;第二是净,要干净,要清爽。
只有当我们民营企业解决好和未来关系的时候,我们才能够发展出超越老一辈实业家的事业,才能在这个时代保持活力与进步。如此,也才能不辜负老一辈企业家在100多年前的努力,无愧于后人。
(作者系万通集团创始人)
张謇办实业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值得借鉴
温铁军
整个20世纪,中国人都在追求产业资本和工业化。这是一个把自己的资源如何自我资本化的过程,其中就有张謇先生的“在地化”发展模式。与西方伸手掠夺别人完成工业化不同,我们只能依靠自我完成原始积累,利用本地资源完成资本化,形成收益。形成收益后怎么办?张謇的先进之处就在于,在本地资源的资本化过程中形成产业资本,又把资本收益用于本地社会建设。
不过,这些资本收益能否足够支付在地化的社会建设,是有疑问的。像西方实行高福利制度,走到今天出现了高负债。从当年张謇的实践看,他后来也捉襟见肘。用在地化所产生的资本效益是否可以支付在地化社会发展,乃至文化教育全方位发展的开支,这大概是张謇当年面临的难题。
随着时代变化,当西方频繁地遭遇经济、社会危机时,西方人开始往回找,开始说企业不再以追求利益最大化为目标,变成什么?叫作Social Enterprise,社会企业。企业家们开始强调成为Social Entrepreneurs,社会企业家。社会责任的一个体现,就是公司如何对当地需求有贡献。而从强调追求利润最大化到强调社会性,追求社会综合收益最大化,恰恰早在1895年张謇创办大生系时,他就树立了这个目标。
张謇提倡村落主义,激活地方自我治理和发展的活力。他不是一个简单的实业家、教育家,他其实是有一种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是治理专家。
当时抱定发展乡村、推行地方治理,来实现实业救国、教育救国综合试验的人大有人在。他们是本土化综合发展的一批先行者。其中和张謇几乎齐名的,也被毛泽东高度肯定的,还有卢作孚。但早期乡村建设的大家,无论是梁漱溟、晏阳初、卢作孚、黄炎培、陶行知,还是张謇,第一个真正把乡村发展实践和地方发展结合在一起的,是张謇。
张謇的村落主义是他发展南通实业的一个重要指导思想。为什么?是因为一个地方的综合发展不可能离开对本地资源的开发。怎么使当地的原材料生产能够符合当地产业发展的需要?张謇的思路是构建产业链,从原材料的生产到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再到农村综合发展。如果只想占有,就像今天的一些“土豪”企业家,只把农民赶走,谈何社会责任?而张謇是要发展农村,让农民得利,实现地方综合开发,让大家共享收益。在这种村落主义的指导下,张謇的事业发展起来,也没有产生面广量大的社会冲突。
张謇提倡的村落主义,是根据当时的中国国情而提出的一种综合性的、在地化的一种发展模式——社会企业家加村落主义,实现在地化。村落主义在地化是张謇的毕生目标。现在,与全球化并行的还有一个理论叫Glocalization,全球在地化。可见张謇思想是具有超前意识的。
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入不敷出的情况还是出现了。张謇曾说:“二十六年来,謇之得于实业而用于教育、慈善及地方公益者,凡二百五十七八万,仍负债六十万有奇,叔兄所出亦八九十万不与焉。”也就是说,在地化的产出资本收益不足以支付在地化的社会文化教育管理开支。他的理念和经验,对我们今天的社会现代化仍然有借鉴意义,也就是说,我们怎样才能够形成适度的收益,用于适度的社会建设。
(作者系三农问题专家,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讲求社会责任担当凝聚实业兴国共识
潘岳
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和新的社会阶层是统一战线工作的重点范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切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和其他新的社会阶层人士,要发扬劳动创造精神和创业精神,回馈社会,造福人民,做合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俞正声主席指出,“新的社会阶层人士是党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进一步发扬“张謇精神”,激励中国的商业精英书写从“实业救国”到“实业兴国”的历史传奇。
“张謇精神”留给当代中国企业家三点启示:第一,应当以民族复兴为己任,要与国家战略相结合,冲破技术和资本壁垒,夯实民族复兴的物质基础。第二,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必须依靠实体经济,企业家应当自觉推动中国制造的科技创新转型升级,不能醉心于玩空手道、制造泡沫,成为操纵市场的金融寡头。第三,应当塑造中国特色商业文明,既遵循现代工商业逻辑又秉持传统义利原则;既追求企业经济效益,又讲求社会责任担当。
今天我们正前所未有地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经济体量不断增大,阶层结构不断衍化,人们的思想意识和利益诉求更加多元。要打通民族复兴的“最后一公里路”,仍然需要我们在“张謇精神”激励下,深化供给侧改革,凝聚实业兴国共识。
(作者系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党组书记、第一副院长)
本文转载自新华网客户端,不代表本平台立场,仅供读者参考,著作权属归原创者所有。我们分享此文出于传播更多正能量资讯。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谢谢!
{{item.comment_name}}[来自{{item.comment_address}}]{{item.create_time}}
{{item.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