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丢弃,才能给美好的生活腾出空间


很多人都有一种叫“囤积症”的病,总是不自觉地囤积各种东西,相信即使现在用不到,说不定什么时候会用到。

要知道,靠物质的囤积而获取安全感的时代已经结束,物质正从加法时代转向减法。

相比背负太多物欲负重前行,懂得定期丢弃、一身清爽地轻装上路才是幸福的王道。 

你囤积的不是物品

有一种病,叫强迫性囤积症。是指喜欢购买、收藏、囤积一切有价值或者无价值的东西。

把房子塞得满满当当的一类人,他们通常有强烈的占有欲,即使是最普通的东西也舍不得丢掉。

日本整理术大师山下英子曾说过自己的故事,有段时间她下定决心学英语。

于是定了一年的英语教材,但是却一直没学,便堆积在那里,每次看到那些教材,都倍感压力,后来干脆收了起来。

很久之后,她再次发现这一大箱子的英语教材和磁带时,录音机已经被淘汰了。

于是她毫不犹豫地将这箱教材处理掉,心里觉得痛快极了。

我们又何尝不是呢?

不自觉地收藏各种教程干货、装过东西的包装盒、几年都没穿过的旧衣服、接触不良的小电器、甚至丢了一只的袜子........

其实,我们囤积的不只是物品,更是一种已经给现代人带来负担和精神压力的物欲。

需要、不需要的都往回买,需要、不需要的都舍不得丢。

最后,我们仅此一次的人生,就守着一堆占空间的旧物,负重前行。

学会丢弃

建筑师凡德罗有句名言:less is more。

定期丢弃,不仅是一种高效能的整理术,更是一种令人生清爽、轻装上路的哲学境界。

前两年,一本名为《怦然心动的人生整理魔法》的书畅销全球,作者近藤麻理惠因此名声大噪。

你无法想象仅仅写整理家务,也能写出大名堂。

曾有记者问她,如何看待自己这本书如此受欢迎,她说了一段话:

“我曾经也是个生活迷茫的人,整天思绪庞杂,不知道生活的意义到底是什么。

直到有一天我尝试整理家务,这里的整理并非摆放和清洁,而是舍弃无用之物。

例如,我把昂贵但并不适合自己的衣物、看过或不想看的书籍、用过几次便束之高阁的健身器械都扔了。

开始很心痛,直到过了12个小时一觉醒来,整个人豁然开朗。”

相比有人放肆地用自己的消费欲发泄情绪,这种定期丢弃极度削减的方式,使人更容易将注意力集中在那些为数不多的物件上。

这种环境更令人心绪平静,也使人的感官更加敏锐。

Facebook创始人扎克伯格说

“我真的想尽量简化我的生活,然后把时间都放在如何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生活的主角不是物品,而是你,断绝不需要的东西,舍弃多余的废物,脱离对物品的执念,去享受生活的简单。

将身边所有“不需要、不适合、不舒服”的东西替换为“需要、适合、舒服”的东西。

这才是我们该学习和思考的生活方式。

让人幸福的还有丢丢丢

我们究竟该丢弃什么,保留什么,才能更好地整理当下,给自己的生活腾出更多的空间,也为自己的灵魂减负?

根据整理的经验,给大家列了一份清单,帮助大家,抛弃杂物执念,开启新的征程。

第一阶段:物质层面

丢掉不适合你的衣物鞋帽;

丢掉旧手机、充电线等电子产品;

丢掉过期的食物和药物;

丢掉囤积的草稿本、笔记本和废弃的笔;

丢掉快过期或者几乎从不使用的化妆品;

丢掉用了很多年的枕头、被子、褥子;

丢掉旧包装袋、包装盒;

丢掉没用的会员卡、名片;

丢掉不会再看的书、资源干货。

第二阶段:精神层面

丢掉熬夜;丢掉轻易发脾气;

丢掉随手乱放东西的习惯;丢掉不吃早餐的习惯;

丢掉拖延的想法和对别人的看法;

丢掉贪小便宜的想法;丢掉之前的成就;

删除QQ、微信毫无关联的陌生联系人;

 丢掉一个不爱你的人;丢掉上一秒的坏心情。

曾国藩有句名言:“既往不恋,未来不迎,当下不杂。”

在物质贫乏的时代,人类需要食物和用品的囤积而获取安全感。而现在,不管是物品还是情绪,囤积,只会让你的生活积重难返。

真正了不起的生活,不是无所不有,而是精致至简。

责任编辑:吴昊天
  • 点赞(3)
  • 收藏
登录 点通宝游客
评论 {{member_count}}人参与,{{comment_count}}条评论
热门评论
  • {{item.comment_name}}[来自{{item.comment_address}}]{{item.create_time}}

    {{item.content}}

已有{{member_count}}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