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一则新闻令人震惊:男孩考试没过95分被扔高速口,男孩妈妈在电话中对民警说“要走法律程序就走法律程序,反正我不要他了,我就是不负责任,你起诉我吧”。
因为一次考试成绩,亲妈竟能做出“扔孩子”的举动,也确实让人觉得不可思议。
然而,这并不是个例,很多家长为了孩子的成绩可谓“无所不用其极”,甚至不惜冒着伤害孩子身体的风险,给孩子服用所谓的“聪明药”
最近,一部记录片《药瘾》,引起了巨大关注。这部纪录片讲述了美国中学生面对巨大的竞争压力,滥用“聪明药”。甚至已经到了“聪明药,是完美学生的标配”这一地步 。
而在中国的家长群里,这种网传能提高孩子记忆力和专注力,能让孩子变聪明的“聪明药”,也大有市场。
高中女生田静成绩下滑后,母亲亲手给她送上了这种神药。服药一个多月后,田静不但成绩没有上升,还出现掉发、失眠等症状,母亲发现了异常,赶紧让女儿停了药。
然而,停药后的田静开始头疼、恶心、浑身不舒服,课听不进去,看书做题也不行。已经成瘾的她自己在网上寻找了卖家。
高三下学期,田静的失眠和脱发越来越严重,甚至出现了幻觉:同学都瞧不起她,有人要杀她,放学回家都需要母亲来接。高考结束后,母亲把田静带到的医院。
原本只是想帮女儿提高成绩的母亲,亲手将女儿送上了吸毒的道路。
备受学生和家长们青睐的的“聪明药”到底是什么东西,它真的能让人变聪明吗?
“聪明药”学名利他林,主要成分哌醋甲酯,是一种禁止私下售卖的第一类精神药品。服用这种药物后,人的神经中枢就会兴奋。它的原理与冰毒的主要成分苯甲胺相似。
简单点说,“聪明药”实际上就是一种可让人成瘾的“毒药”。
研究表明,“聪明药”的毒性比摇头丸更厉害。服用“聪明药”后,人的大脑会呈现极度活跃的状态。它可以让大脑的活跃区胀满整个脑子。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即使“聪明药”能让大脑活跃,它也不能让人变得更“聪明”。只是让当事人自我感觉良好而已。
宾夕法尼亚大学曾做过研究,服用“聪明药”无法提高人的知识水平,对认知改善也几乎没有帮助。
更可怕的是,“聪明药”还会让人成瘾。
北京高新医院的医生曾表示,到医院戒毒的,有一成左右的是利他林服用者,超过一半都是从“聪明药”开始,最后变成了麻古、冰毒等毒品的成瘾者。
一个不能让人变聪明,反而会让人成瘾的毒品,之所以能在学生中间传播开来,其背后是对成绩的过度追捧,对教育的错误理解。
“聪明药”的背后
是对成绩的过分追捧
据调查,很多孩子第一次服用的“聪明药”来自父母,只是为了能在关键考试上取得好成绩。美国某医疗机构针对常春藤盟校生的调查结果显示,一半以上的学生在期末考试或者赶论文的时候服用过“聪明药”。
不管是父母还是学生,服药的初衷都是为了提高成绩。学习成绩的作用被无限的放大,才出现了如此“不择手段”的现象。
殊不知,分数从来都不是评价一个孩子好坏的唯一标准。
一位老师曾对150名学生进行跟踪调查,发现了一个耐人寻味的“第十名现象”:
一个班里最有出息的学生,往往不是学习成绩最好的前几名,而是班上处于中游的第十名左右的学生。
所以,一个人能否成功不取决于学习成绩的高低。相反的,那些成绩平平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没有想赢怕输的心理负担,反倒愈加敢闯敢拼,未来就有了更多的可能。
别让成绩
成为束缚孩子成长的枷锁
为人父母,不去看孩子的成绩,其实是件挺难的事情。但跳出学习成绩这个圈圈,也许我们会发现,自己的孩子有着更加广阔的成长空间。
著名发明家爱迪生在成长道路上,有个脍炙人口的故事:
爱迪生小学一年级的时候,成绩很差。上课经常乱画一通,还会问一些奇怪的问题:一加一为什么等于二而不是等于四?
仅仅三个月时间,爱迪生就被老师以“低能儿”的名义赶出了学校。母亲南希不仅没有责备他,反而怒气冲冲的指责学校:我的孩子是个天才,你们根本不懂!
之后,母亲自己引导他做实验,鼓励他阅读。爱迪生在日记中写到:无论发生什么事,都有母亲为我支撑着,所以才会有我的今天。
学习成绩只是孩子成长的一方面,并不足以决定孩子的未来。
著名教育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加徳纳在其“多元智能理论”中,指出人的智力可以分成八个范畴:语言、逻辑、空间、音乐、身体、交往、内省、自然探索。
学校着重培养的是语言智力和逻辑智力。但在绝大多数行业中,一个人做的是否出色,主要看其在语言、交往、内省智力。
所以,除了学习成绩,孩子其实还有很多的路可以走,决定他们人生的也绝不仅仅是一百分和第一名。
比成绩更重要的
是让孩子拥有健全的人格
蔡元培先生在《中国人的修养》一书中说到:决定孩子一生的不是学习成绩,而是健全的人格修养。
所谓健全人格就是乐观向上的心态、懂得感恩和宽容、有直面挫折的勇气、会自我保护、有梦想、有良好的沟通技巧、合理使用钱财、正确认识自我。
在《请回答1988》中,让人印象最为深刻的人物便是娃娃鱼。
在正焕问妈妈为什么不开心时,细腻的他给出这样的答案:
德善因为没人喜欢而暗自伤神时,豁达的他这样回答:
阿泽输了围棋比赛、心情很差时,幽默的他一句话让阿泽破涕为笑:
娃娃鱼虽然成绩不好,但是他幽默善良、富有热情,感染了数万亿观众。他才是一个懂得生活的孩子。
而多少孩子在成绩面前,丢掉了健全的人格,也失去了有意义的人生。
曾看过一篇文章,讲述了20个在抑郁中挣扎的家庭实况,这些孩子在生病前,很多都是重点中学的优等生,有着极高的自我要求。
然而,当孩子的心理出现问题,家长的诉求便只剩下:我只希望我的孩子做一个快乐健康的普通人。
但原本这些孩子是可以成为具有健全人格的独立个体的,他们的人生该有谁买单?
以孩子为主体,促进孩子全面发展,才是我们教育的本质。
当孩子背起书包,作为父母的我们依旧不能忘记:孩子的人生,是他的人生,我们能做的是引导和支持,而不是操控。
在记录片《镜子》里,有一个孩子这样说:
我是一个机器人,只要输入程序我就会照做。曾经我的主人无论吩咐我什么,我都会乖乖去做,风雨无阻,在他们眼中我是一个好机器。很不幸,有一天我感染了病毒,我开始不听使唤,无论主人输入任何修复程序,也无法将我修复,主人手足无措,他们将我所有的程序全部删除一空,无论好坏。
我们养育孩子的初衷并不是将他培养成一个千篇一律的“机器人”,而是成就一个体验人生的践行者。
让孩子成为独一无二的他自己,比成为一百分的机器更有意义。
{{item.comment_name}}[来自{{item.comment_address}}]{{item.create_time}}
{{item.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