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圣范蠡的经商之道


商圣范蠡生于楚平王十二年(公元前517年)字少伯,春秋战国末期,楚国宛(今河南南阳)人,是历史上早期著名的政治家、道家、军事家和经济学家。春秋时期越王勾践手下大臣,帮助越王打败吴国,后来经商发了大财,改名陶朱公,传说中的中国文武四大财神之一,他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尤其是因其经商才能独具一格,更是被后人誉为中华儒商的鼻祖。

范蠡是春秋末期的大政治家,有文财神,商圣之称。范蠡堪称历史上弃政从商的鼻祖,同时也是开创个人致富记录的典范。他曾经“三致千金”三次散尽家财,又三次重新发家。范蠡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这样的一个奇才,他的人生历程是怎样的呢?

范蠡(上)

范蠡(下)



智谋超人位居名臣

提起范蠡,人们自然会想起越王勾践,想起那句脍炙人口的成语“卧薪尝胆”这个典故出自春秋时代吴越争霸的一段历史。


卧薪尝胆

说的是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击败,立志复仇,夜卧柴堆上,屋梁上悬挂苦胆,每日舔舐,用苦涩来警醒振奋意志,时刻不忘复仇大志,最终成功击败吴国,称霸诸侯的故事。

在这个故事中,一般人想到的是越王勾践的隐忍和意志力。其实,主导整个故事发展方向,并最终使它有个圆满结局的却是足智多谋的范蠡。如果没有范蠡和文种两人的辅助,勾践是绝不可能战胜吴王的,正是范蠡洞彻历史人生的大智慧,主导了这一段精彩的历史。


第一次散财

范蠡本是楚国的一介平民,因不满楚国政治黑暗,非贵族不得入仕,而与文种一起投奔越王,被拜为大夫。到越国不久,越王不听二人劝谏,贸然与吴国开战,兵败被围。危机中范蠡献计,使越王留的性命。后来,他又与文种一同制定灭吴九计,帮助越王灭掉吴国,称霸中原。

范蠡与文种便自然成为越国最大的功臣,被尊为上将军,高官显位,荣华富贵,自不待言。就在这功成名就之时,范蠡却毅然向越王辞行,越王为了挽留范蠡,先是承诺富贵,继而威胁,然而范蠡最终还是辞掉了高官厚禄,将家产全部充公,离开了越国。这就是范蠡第一次散尽家财。


白手起家成为巨商

离开越国的范蠡,先是来到齐国,改名叫鸱夷子皮。这个古怪的名字,指的是当时的一种大皮囊,范蠡的用意很明白:人,有时就要像这种皮囊一样,混沌能容。

在齐国,他亲自率领家人在海边辛苦劳作,治理产业。他们垦荒种地生产粮食,还利用海边的盐业资源,开展商业贸易。经过全家人辛勤劳作,只用了几年时间,就积累了数十万家产。


第二次散财


齐王听说了他的才干,便派人请他做齐国的宰相。而范蠡却喟然感叹道:“治家理财,有千金之富,又有宰相的官职找上门来,这些看似幸运的事情,对我这样的布衣百姓而言都是些不祥的征兆啊”。

他归还了齐王的相印,邀来朋友乡人,把数十万的家财尽数分给他们,只留下些便于携带的珠玉,作为日后经商的资本。散尽家财后,他连夜走小道离开齐国。这是他第二次主动从事业的巅峰激流勇退。


从头再来成就辉煌

后来,范蠡又迁居到陶,再次改名换姓,自称朱公,人称陶朱公,在陶地他率领家人重新创业,不久便再次成为当地首富,财产远远超过在齐国的时候。据史书记载,在他从商的十九年中,几次积攒了数以千计的黄金。“天下言富者,皆称陶朱公”,达到了富可敌国的程度,为当时天下首富。


三聚三散分享典范

范蠡曾经“三致千金”,三次散尽家财,又三次重新发家,就是放在今天这个时代,也是个奇迹!古人有“为富不仁,为仁不富”的说法,但范蠡却能算得上既富且仁了。


第三次散财


司马迁曾评论他是“富好行德”。他富裕之后,没有象其他有钱人那样购田地,建城堡,而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当周围的民众遇到灾害的时候,他就把自己的钱财拿出来分享。

有一年,天下大旱,几乎颗粒无收,范蠡除了保留自己的生活必需,把自己的全部财产拿出来分享给国人。亿万家产,一日荡尽。

谁知道,这次散财之后不到几年光景,他再次积累起了万贯家产,速度之快,现代人炒股票恐怕都比不了。但是,范蠡的善举并没有因此止步,当灾害出现的时候,他再次把全部家产分享了,这样的分享一连有三次之多。


为富且仁,世人奉为财神

范蠡因为善于致富而又乐于施财济众,所以被世人奉为财神。

为了表示对他人格的仰慕,后来做生意的人就把他的像贴挂起来,以他为榜样。可是,随着时代的推移,慢慢的大家不知道陶朱公是谁了,只晓得他是财神,礼拜财神也不是为了学分享,而是想从他这里求发财。


古人的财富智慧

听完范蠡的故事,很多人会羡慕范蠡,怎么就那么容易的“财源广进”呢?自己为何没有那样的好运气?其实很简单,财分享就有可能得财富。


布  施

布,就是散布;施,就是施予。向你之外的一切人散布,施予,物质,精神等层面上的帮助都叫分享。分享分三种:财分享;法分享;无畏分享。

你舍财,你得财富,你舍法,你得聪明智慧;你施无畏,你得健康长寿。你舍什么,你就会得什么;你舍得多,你就得的多,你舍的少,你就得的少,你不肯舍,你就一无所得。

当我们种下帮助他人的种子,我们收获到的就是获得他人的帮助。如果我们种下的因是有所求,我们得到的果,也是有限的因果的力量。


后人归纳出范蠡的经商十二则、经商十八法、理财致富十二戒。


经商十二则

一是能识人。知人善恶,账目不负
二是能接纳。礼文相待,交往者众
三是能安业。厌故喜新,商贾大病
四是能整顿。货物整齐,夺人心目
五是能敏捷。犹豫不决,终归无成
六是能讨帐。勤谨不怠,取行自多
七是能用人。因才四用,任事有赖
八是能辨论。生财有道,阐发愚蒙
九是能办货。置货不苛,蚀本便经
十是能知机。售宁随时,可称名哲
十一能倡率。躬行必律,亲感自生
十二能运数。多寡宽紧,酌中而行


经商十八法

1.生意要勤快,切勿懒惰,懒惰则百事废;
2.价格要定明,切勿含糊,含糊则争执多;
3.费用要节俭,切勿奢华,奢华则钱财竭;
4.赊欠要识人,切勿滥出,滥出则血本亏;
5.货物要百验,切勿滥入,滥入则货价减;
6.钱财要明慎,切勿糊涂,糊涂则弊端生;
7.临事要尽责,切勿妄托,妄托则受害大;
8.账目要稽查,切勿懈怠,懈怠则资本滞;
9.接纳要谦和,切勿暴躁,暴躁则交易少;
10.主心要安静,切勿妄动,妄动则误事多;
11.工作要精细,切勿粗糙,粗糙则出劣品;
12.谈话要规矩,切勿浮躁,浮躁则失事多;
13.出入要谨慎,切勿潦草,潦草则错误多;
14.用人要公正,切勿歪斜,歪斜则托付难;
15.优劣要细分,切勿混淆,混淆则耗用大;
16.货物要修正,切勿散漫,散漫则查点难;
17.期限要约定,切勿马虎,马虎则失信用;
18.买卖要随时,切勿拖延,拖延则失良机。

理财致富十二戒:
勿鄙陋,勿虚华,勿优柔,

勿强辨,勿懒惰,勿固执,
勿轻出,勿贪赊,勿争趣,

勿薄育,勿昧时,勿痴赁。


范蠡的商道哲学

南阳人范蠡是当之无愧的“商圣”——他不仅是史上最早最成功的大商家,而且总结有大量的经营方法和理论。后人将其理论整成各种通俗读物,如《陶朱公书》、《陶朱公商训》、《范蠡理财致富十二则》、《范蠡经商十八法》等等。今天我们有必要给予梳理剖析,希望能触及“商圣”思想的关键所在。

规律论。世界万物皆有其自在规律,在市场中竞争博弈同样如此。无论是从“夏则资皮,冬则资絺;旱则资舟,水则资车”的“待乏”(逆市经营)原则,还是从“论其有余不足,则知贵贱。贵上极则反贱,贱下极则反贵。贵出如粪土,贱取如珠玉”的价格理论,抑或是从“夫粜,二十病农,九十病末。末病则财不出,农病则草不辟矣。上不过八十,下不减三十,则农末俱利”的定价政策,都可以看出范蠡已经真正理解到了市场规律的本质,能够将其灵活运用并获得成功了。规律是事物内在的本质,是现象背后的真实,做生意尤其忌讳凭直觉、看表面、随大溜;想要掌握规律必须付出经验、观察并用心地领会。范蠡在没有高深理论的先秦时代,就用亲身践行和朴素道理告诉我们:只要“知斗则修备,时用则知物,二者形则万货之情可得而观己”,搞清楚了市场规律,经商就可以无往不利了!


运筹论。规律是简单的,市场是复杂的,在判断决策时,必须放眼全局,整体把握,很多方面都得照顾、考虑。范蠡的各方面成功也都离不开这种整体论的思路——他在投资上主张多元化,多种产业综合经营:他到齐国时先是“耕于海畔”,而后又兼营煮盐和皮货;迁入陶地后,他除了发展制陶业外,同时也还涉足“耕畜”。他在价格制定上提出要兼顾粮商和农户的利益,“末病则财不出,农病则草不辟矣。上不过八十,下不过三十,则农末俱利,平粜齐物,关市不乏……”,显示其曾作为“越相”的政治家的全局眼光。他还曾经“旱资舟,水资车”,曾对农业经济循环有所论述,都是讲经商不能为眼前小利动心,要从市场、行业的整体去考虑,还要主动协调与各方的关系,整个市场的大环境变和谐了,商家的效益才能真正实现最大化。


控制论。范蠡的大智慧在于他不追求无限制的发展,而理智地把每样事物控制在自己的能力内。在他成功实现越国的兴旺称霸的大任后,他看出自己已经尽力尽职了,再发展下去必将引起猜忌和冲突,所以毅然引退。他在齐国经商闻名而被任为齐王副相时,却敏感地意识到“(自己)居家则致千金,居官则至卿相,此布衣之极也。久受尊名,不祥……”,所以他主动“辞相散财”,并演绎出“三散三聚”财富神话。他不仅能自主掌握命运,对经商也可以看透玩转:他做生意讲求薄利多销,只“逐什一之利”;他对合作伙伴“不争利”,追求双方的互惠双赢。我们若能象范蠡一样,遇有额外的诱惑不动心,做事不绝对而留有余地,“粮取所食,物取所用”,让一切在适当的可控的范围内发展,世界就少了些冲突和纷争,社会就多些和谐与美好,经商也就更加诚信、更加顺利了。


范蠡不仅是河南豫商的先贤前辈,也是中国乃至世界的商业始祖。他的经营成就空前绝后,他的商道理论博大精深,永远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绝的思想源泉。面对英雄的“商圣”,我们无以回报,只有将其商道挖深吃透,将其精神发扬光大,期待新的奇迹和辉煌!


责任编辑:久義
  • 点赞(16)
  • 收藏
登录 点通宝游客
评论 {{member_count}}人参与,{{comment_count}}条评论
热门评论
  • {{item.comment_name}}[来自{{item.comment_address}}]{{item.create_time}}

    {{item.content}}

已有{{member_count}}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