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n.
21
来源 | 栩然说(xuranshuo)
01
最近,经常听到身边很多企业家、创业者、企业高管在聊自己在企业管理方面遇到的一些困惑,我发现他们遇到的问题都有一些共性:
一些相似的问题层出不穷,即使解决了又会一而再、再而三的发生;
刚解决完一个问题,下一个问题又冒了出来,总是“按下了葫芦浮起来瓢”;
公司内部的团队、产品、营销,公司外部的公关、客户沟通,每件事情都要管理者来解决,让他分身乏术;
团队的能力总是提升不起来,管理者不得不亲自下场;
一大堆杂事、琐事始终缠绕着管理者,没有自由;
……
很多人都在说,仅仅管理一个十几人的团队,仅仅开一家店,就已经让他们叫苦连天。
这些问题,成为了很多人的“天花板”,限制了团队的成长及个人能力的提升。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很多朋友都在不停地找方法,可始终找不到所谓的“万能方法”,于是陷入了“有问题→找方法→有问题→找方法”的循环里。
每当这个时候,我都建议他们认真拜读了一下《毛泽东选集》,深入思考其内在的逻辑,等读通了,你就会恍然大悟:
最重要的不是升级方法,而是升级思维。
很多人觉得管理十几人的团队、开一家店都觉得累,可那些杰出的人管理的是几万人的团队、几百家的连锁店,而毛主席管理的是几百万人的军队、几千万的共产党员、几亿的中国人民。
显然,毛主席的思维方式与一般人绝对不一样。
那么问题来了:毛泽东靠什么思维领导中共呢?
有些人都觉得读《毛泽东选集》意义不大,他们认为这些历史再辉煌,那也是过去发生的事,又不可能在现在重新发生一次,只能成为茶余饭后的聊资。
可我认为,《毛泽东选集》中蕴含着很多非常深刻的内容,对当今的生活也有很多指导意义,仅仅上文说到的很多问题,也可以在《毛泽东选集》中找到答案。
这也是我爱阅读《毛泽东选集》的原因。
接下来,我们就带着“毛泽东靠什么思维领导中共”的问题,重新领略伟大领袖的风采。
02
其一:看待问题时的思维
一般人的思维:看问题的表面现状。
“遇到了问题,那就解决问题嘛”,这就是一般人的思维方式,所以他们的行动路线图是:有问题→解决问题。
这种思维方式看似没错,但相信很多人已经有了相应的痛苦体验:治标不治本,只解决问题的表面会使问题不断的反复、反复、反复,也使人们不断地重复无效行为,很多问题变成了“顽疾”。
这些问题就像时刻在耳旁“嗡嗡嗡”的蚊子一样,如果只是挥手去驱赶,那么即使它飞走了,过一会儿又回到耳旁继续“嗡嗡嗡”,让人不厌其烦……
毛泽东的思维:看问题的核心本质。
毛主席在遇到问题时,会多问几个“为什么”:
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情?
发生这些问题的根源是什么?
如果改变了一些因素,就可以从根源上解决问题,那么这些因素是什么?
所以,毛泽东发表的很多见解都是非常深刻、入木三分,他的行动路线图是:
有问题→思考问题的本质是什么→从问题的本质入手→解决问题
1927年5月,蒋介石、许克祥在长沙发动了“马日事变”,上万人共产党员、人民群众被残忍杀害。危急关头,毛泽东质问陈独秀:“为什么要下达不反击的命令?”
陈独秀回复:“如果反击那国共就再也难以合作,现在还要依靠国民党,难道要跟汪精卫、谭延闿、唐生智等人翻脸吗?我也知道汪精卫摇摆不定,不是还有冯玉祥吗?”
毛泽东说:“难道我们要一直受制于人?西山会议反共,我们只能依靠蒋介石;蒋介石反叛了,我们又寄希望于汪精卫;现在汪精卫摇摆不定,我们现在又寄希望于冯玉祥?这些表面的方法解决不了实际问题,根本原因就是我们手上没有兵!”
是啊,之所以出现一大堆的问题,根源就在于“我们手上没有兵”。
随后大革命失败、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8月7日,在武汉举办的“八七会议”上,毛泽东提出了“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论断。
这就是解决“我们手上没有兵”这个根源问题的方法。
那么,依靠谁来拿起枪杆子呢?
毛泽东说:革命为了谁,谁就是我们依靠的力量。中国有90%以上的人口都是农民,他们的力量大得很。所以,答案一就是要建立属于工农群众自己的武装力量。
怎样让广大农民行动起来呢?
毛泽东说:显然,农民最需要土地,只要让最广大的农民耕者有其田,农民就会行动。所以,答案二就是土地革命。
后来,毛泽东明确提出:
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是农民问题,根本问题是农民的土地改革问题。
看到了吗?
毛泽东看待问题是直指本质核心,解决问题的方案是针针见血。因为他知道:其他花里胡哨的方法都是表面工作,如果不直接触达问题的核心本质,那么类似的问题会一而再、再而三的发生。
那么,我们呢?是想从表面解决问题,还是想从根源上解决问题?
03
其二:达成目标时的思维
一般人的内在发问:我怎么达成这个目标?
基于这种发问,一般人的行动路线图是:
有目标→一路往前冲→努力、加油、奋斗→达成目标
若只是个体,用这种思维倒是可以,但若是团队创业者、领导者拥有这种思维,又会让他们陷入瓶颈,比如:
任何情况下都是“事必躬亲”,使自己被淹没在细枝末节的事务之中,反倒忽略了更重要的事:领导团队看大方向。
你只有一个大脑、两只手,你的一天只有24个小时,如果什么事都是自己干,那么劳累、时间不自由等问题就随之而来;
很多人只会自己干,却不知道怎样把能力复制给团队的其他人,可这样会让达成的结果是有限的。
……
试想一下,如果一个十几人的团队只靠你一人“干活”来达成目标,你怎么可能不累?除非你三头六臂。
假如几百万的解放军部队只靠毛主席一人“干活”来达成目标,那还怎么得了?幸好,毛主席的思维根本不是这样。
毛泽东的内在发问:我怎么让所有人都能达成这个目标?
作为领导人,毛主席知道他必须关注大方向、大路线、大战略,所以,他不会把过多精力投入到细枝末节的具体事务之中。对于达成目标,他的行动路线是:
有目标→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来测试→形成达成这个目标的方法论→将方法论传达给整个团队→让团队所有人都达成目标
在《实践论》中,他提出了“人类认知发展就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循环往复”这样的哲学思想,理论从实践中得来,实践让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如此反复。
他将《实践论》中的哲学思想运用到了现实中,他总结了井冈山游击斗争的经验和教训,制定了“游击战十六字诀”。
如果说“招术”就是所谓的方法,那么“游击战十六字诀”就是方法论了。
它是方法的升华,来源于方法、高于方法,同时又可以衍生出无穷无尽的方法。
正是“游击战十六字诀”的方法论指导,战士们通过不同的地理情况,不同的气候情况,衍生出了麻雀战、地雷战、地道战、破袭战、围困战、伏击战、窑洞战、联防战、捕捉战、水上游击战、拔点战、攻心战、坚壁清野等战法。
一般人的思维是“让自己干”,毛泽东的思维是“让所有人干”;
一般人研究的是让自己能干成的“方法”,毛泽东研究的是“如何让所有人干成”的哲学问题,以及让所有人都能创造方法的“方法论”。
只要让大家都能达成目标了,自己就可以抽身出来,反而事半功倍。
04
其三:面对多种多样问题时的思维
一般人的第一反应:这么多问题,错综复杂而且矛盾重重,我该怎么解决?
工作中,我们遇到的问题并不是一个一个到来,有时是成串成群的到来。企业里,管理者往往要同时处理市场、营销、人事、产品、财务、策划等一系列的事务,这些问题不但看似繁杂、没有章法,而且互相内耗,让人感觉“顾得了东头,就顾不了西头”……
很多人最怕遇到这一大堆问题,他们的行为路线是:
遇到各种问题→搞不清头绪,不知从何下手→手忙脚乱,毫无章法
结局上的“顾此失彼”来源于布局上的“一盘散沙”,布局上的“一盘散沙”来源于行为上的“毫无章法”,行为上的“毫无章法”来源于思维上的“乱七八糟”……
说到底,一切都是思维层面的结果。
毛泽东的第一反应:这些问题里,主要矛盾是什么?矛盾的主要方面是什么?
遇到同样的情况时,毛泽东会对问题有深层次的认识,然后进行归类、识别,然后将精力花在只解决重要问题上。他的行为路线是:
遇到各种问题→寻找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提纲挈领,只抓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
在《矛盾论》一书中,毛泽东指出:矛盾的发展是不平衡的,也就是说各种问题的重要性并不在同一层次,需要找出所有问题中最主要的矛盾,并始终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
毛主席本人将这种思维实践得最经典的一次,就是他1956年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的讲话——《论十大关系》,该文也于1976年12月26日刊载在《人民日报》上。
一个团队、一家企业遇到的问题再多,也没有新中国在发展初期遇到的问题多吧?如果真要一个一个的说,那恐怕三天三夜也说不完。
可毛主席却运用他高超的政治智慧,在纷繁复杂的“问题海洋”里抽丝剥茧,从十个不同的角度提炼出了十大关系,抓住了主要矛盾。
这“十大关系”好像也有些繁琐?
好,那毛主席进一步抓核心,最终提炼出一句话: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思想,是必须根据本国情况走自己的道路。
诺大一个中国,各种各样错综复杂的问题,却被这么一句话总结了。
服不服?什么叫眼光独到?什么叫提纲挈领?什么叫纲举目张?
只要抓住了主要矛盾,只要把精力花在解决核心本质问题上,其他问题都会烟消云散。
05
其四:交待下属完成任务时的思维
一般人的思维:我要比下属能力强才行,这样才能指导下属如何工作。
拥有这种思维的人,会很容易陷入瓶颈之中:
工作需要各个方面的能力,难道你在任何方面都要比下属强吗?如果这样的话,你需要“自我提升”多久?
你是团队里、企业里能力最强的人,那么你本身就成为了团队、企业发展的“天花板”;
如果看到下属做得不如你好,你常常会忍不住说“放着我来”,结果把太多本该由下属承担的担子又压到了自己身上;
如果一直指导下属如何工作,那么整个过程中下属一直是被动接受的,成长缓慢,久而久之又将你自己放在重担之下;
……
试问,如果领导者的能力要比下属强,那还要下属干什么?身为领导者必须打破这个思维惯式,从更高的思维层面指导下属。
毛泽东的思维:我只抓战略部署,并在战略要点方面让下属为结果负责,具体工作都放权给下属做。
我们知道,毛泽东是个名副其实的战略家、军事家,他指挥过千军万马,但他本人一生中很少拿枪,除大柏地战役之外,他从未持枪上过战场。
下面这张照片,是他千千万万张照片里唯一一张拿枪的照片。即便这样,那也是解放后的1964年。
若单论战场上冲锋杀敌的能力,毛泽东恐怕比不上众多军事将领。
那么,毛泽东凭什么能让众多军事将领听他指挥呢?
笔!
拿破仑曾说:“世界上有两种东西最有力量,一是剑,二是笔,而笔比剑更有力量!”
毛泽东这双很少拿枪杆子的手,却时时刻刻握着笔杆子。通过笔杆子,他向各位传达思想主义、战略部署。
面对这些骁勇善战的军事将领,他绝不会“外行指导内行”的教他们如何提升杀敌技巧,只要下属明白其战略意图,能为结果负责,他就充分尊重下属们的意见,放手让他们大干一场。
最值得称道的一次发生在1948年,那时还处于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通过中央军委,命令华东野战军三个纵队南下,渡江跃进闽、浙、赣,此时却遇到前线将领粟裕提出不同的建议。
毛泽东非常重视,立即电邀粟裕前来面商。
粟裕是从无数次实战中走出来的军事将领,他在毛泽东面前详细分析了当前的战局形势,认为只有在中原实施打大歼灭战才能改变整个战争态势,这才是最佳选择。
同时,粟裕还从军力资源的角度上分析,认为在中原实施打大歼灭战是可以执行的。
最后,粟裕表示能完成自己的战略构思,并愿立军令状。
此时,毛泽东公开夸赞粟裕的战略构思比自己高明,表示放下渡江跃进闽、浙、赣的原计划,并任命粟裕为华东野战军代司令兼代政委。
只有领导那些专业能力比自己强的下属,才能形成狼性的团队。
如何才能使下属愿意为结果负责呢?
靠思想、靠格局。
06
其五:规范团队管理时的思维
一般人的思维:我要制定一些规章制度,告诉大家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
说实话,谁愿意被人说教?就算把一大堆“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的规章制度贴在墙上,有几个人自觉遵守了?又有几个成功的团队是靠规章制度管理出来的?
我们见过最无效的管理行为,就是不停的给团队讲道理、讲道理、讲道理……
那些讲大道理的人,他们本身就不喜欢被人讲大道理,可偏偏又爱给自己的团队讲大道理。
事实上,人性天生就不愿被一堆规条所束缚,当那些人因管理不善而抱怨“团队不按规定来”时,是否考虑到根源在于自己思维的局限?
毛泽东的思维:我要在组织里营造文化氛围,靠文化驱动团队。
显然,没有几个人比毛泽东更深谙人性。要想管理好几百万人的军队、几千万人的共产党员、几亿人的中华人民,靠规条显然不够。
靠什么呢?
靠团队文化。
团队文化是怎么形成的呢?靠团队领导人的以身作则。
1939年2月,毛泽东在延安生产动员大会上发出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行动号令,提出了“自己动手、生产自给”和“发展生产、保障供给”的方针。
每个共产党员都必须下地干农活,连毛泽东自己都不例外。
那些将蒋介石捧为“高高在上”的委员长的国民党干部,他们一定想不到,共产党的领袖毛泽东也是一个干农活的好手。
就这样,“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文化氛围就根植于每个共产党员的心中,即使没有任何制度监督,也没有人偷过懒。
1946年,24岁的毛岸英从苏联到达了中国延安,时隔19年后才见到自己的父亲毛泽东。
此时的毛岸英已经养成了在苏联军队的习惯,无论是穿着还是行为举止,都与红军的文化氛围格格不入。
见面后,毛泽东说要考一考儿子,毛岸英还以为父亲是要考他在苏联伏龙芝军事学员里学到的知识。谁知毛泽东一说出问题,儿子就傻眼了:
陕北的一亩地,一年能打多少小米?
一头猪崽多重算是出栏?喂到出栏需要多长时间?
……
显然,不熟悉农活的毛岸英肯定回答不上来。在他看来,这些问题不值得拿出来说。
可毛泽东不这么认为,他告诉儿子:中国是农业国,农民占90%以上,如果你不懂农活,怎么深入群众?怎么了解中国国情?
就这样,毛岸英刚从苏联回国才1个多月,就被毛泽东送到了“劳动大学”学当农民。
毛泽东的要求是,皮肤就要像农民一样黑,手上要有农民手上一样的老茧,如果学不成,就不能回延安。
1950年爆发抗美援朝战争时,毛岸英也作为一名普通志愿军战士奔赴前线。
他是毛泽东的儿子,但丝毫不享有特权,那时“保家卫国”就是整支解放军部队的文化,千千万万的英雄战士靠这种文化的驱动,雄赳赳、气昂昂的跨过了鸭绿江。
整个解放军、共产党,甚至整个新中国的文化氛围是如何形成的?就是靠伟大领袖毛泽东以身作则做表率。
当一个组织不靠规章制度来管理,仅靠文化氛围就能充分驱动的时候,你知道团队的力量有多大吗?
07
如果你是一个创业者,或是一家企业的管理者,你正为事业、团队、管理方面遇到的问题而困惑,那么看到以上内容时,是否有所启发?
如果你之前认为读《毛泽东选集》很枯燥,或者读《毛泽东选集》没有用,那么看到以上内容时,是否会改变自己的看法?
如果你是一个历史爱好者,以上内容举的关于毛主席的例子你都知道,那么你是否会将他与自己的工作、事业联系起来呢?
曾经的我也走过一段思想上的成长历程:
当我还是一个学生时,我对于课本上的那些枯燥的政治概念、党史非常头疼,若不是为了考试分数,谁会主动去读这些呢?
可当我步入社会、阅历增多时,当我有了创业经历,遇到企业管理的困惑时,再回看《毛泽东选集》才如拨云见日一般豁然开朗,原来答案一直在身边:
那些看似很高大上、青涩难懂的概念其实并不神秘,这里不全都有体现吗?
自己创业时亲身经历的迷茫和困惑,这里不是已经从根子上解惑了吗?
创业里栽过的坑,迷茫时走过的弯路,执行时难以突破的瓶颈,这里不就是答案吗?
原本头脑里乱七八糟的碎片化认知得到了梳理,对创业路程经历的很多错误想法得到了纠正。
时至今日,我还不敢说我完全看懂了《毛泽东选集》,仅仅凭他领导中共的思维就足以让我受益匪浅。
对比毛泽东领导中共的思维与一般人的思维,至少我们会有以下领悟:
1、产生问题的思维里,找不到解决问题的答案,只能让思维站高一线,那些问题才能迎刃而解。
2、“思维的升级”高于“方法的升级”。只有在思维上看清了问题的本质、抓住了问题的核心,才能达到“升级方法”永远也达成不了的结果。
3、心中装的事业有多大,思维的领域才会有多大。若将领导几百万人、几千万人、几亿人的智慧讲给心中只容得下十几人、小团队、甚至只有自己的人,并让他们融会贯通,那是不可能的。
—THE END—
本文转载自灼见,不代表本平台立场,仅供读者参考,著作权属归原创者所有。我们分享此文出于传播更多正能量资讯,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谢谢!
{{item.comment_name}}[来自{{item.comment_address}}]{{item.create_time}}
{{item.content}}